圖1 某拍賣行疑為“佚名”偽作山水畫
凡以挖款、章式作佚名類型的偽,與克隆和“仿制”手法相比較,似乎在作偽操作上還會更便捷些。甚至于根本不用去動筆,只要靠某策劃者的眼力與操作人(多數(shù)二者系同一人)的手便可完成一件佚名贗品的全部制作過程。其具體操作步驟分解是:策劃者先物色好與某位名氣較大的書畫家風格面貌相近似的某位名氣略小的書畫家作品,坯本到手后操作人便將該畫面中的全部題款和與作者信息有關(guān)的印章統(tǒng)統(tǒng)刪除(挖補或者把畫面中有作者信息的內(nèi)容裁掉)。這樣,一件佚名式偽作就“誕生”了。藉此,再將其拋頭露面,在不明真相的人眼中,單觀其畫面,往往就會將其認作是位名氣較大的書畫家手跡,如此,便無形中將成品的作者“篡改”,“名”得以提升。
圖2 明代文徵明《蘭亭修禊圖卷》局部
那么造此種偽的存在基礎或者說客觀條件是什么呢?其實不難明白,千百年來,我國傳統(tǒng)的書畫教育與創(chuàng)作模式明顯地存在著“模仿繼承式”,時至現(xiàn)在仍未全部改變。元、明、清及現(xiàn)當代有大量的中小名頭的書畫家就有不知其數(shù)的存世書畫作品是模仿前朝大名家風格與面目。不僅如此,歷代皆有不少大名家簡直就是如法炮制般地把自己極具個性色彩的獨門技藝傳授給他們的弟子們,即老師怎么寫或畫,學生也依樣畫葫蘆。如明代文徵明、藍瑛、董其昌與近當代齊白石、吳昌碩、陸儼少與程十發(fā)等等名家,他們的子女和弟子們所作的一些作品,在行家眼里都近乎是這些名家的藝術(shù)的“克隆”。因此我們可以推測:書畫造假者們?nèi)魧⒛切┦袃r相對低廉些的徒子徒孫們作品的款、章挖掉或裁掉,不就能造成極大的“誤導”空間么?
圖3 某拍賣行疑為“佚名”偽作的《水月觀音圖》
如筆者前不久在北京一家拍賣行現(xiàn)場剛看到的一件鑲在鏡框中的作品,見圖1小青綠山水畫,此畫被署上“佚名”的標簽示眾。乍一看此圖無款無識,畫工偏細致,所畫山頭、樓宇、樹與點景人物的筆線和著色特征均與明代文徵明所畫山水畫的風格在表面征象上頗為接近。見圖2(文徵明《蘭亭修禊圖卷》局部)。但筆者根據(jù)經(jīng)驗審視其行筆的軟弱和造型狀態(tài)的略顯僵滯,及畫面成色有非自然之跡,認為它原本應是晚清民國時期的某位小畫家的手筆,被做了“手腳”之后,又被重新染了舊色。請仔細觀察圖1右邊際處,至上而下的山石與樹的形象突顯窘迫、畫面出現(xiàn)明顯的左空右緊,此屬不正常相,分明是原作右邊有一寸左右的紙被裁剪掉并在右下方補鈐了一印章的緣故。因此我個人判斷此畫原本有題款在右邊,現(xiàn)在的“佚名”,已然并非其原始的客觀狀態(tài),消除款識的操作動機不言而喻。
圖4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元人佚名《說經(jīng)圖》
另外,佛像與祖宗像之類作品當今造假也十分嚴重,那是因為很多收藏者在書畫購藏行為上存在誤區(qū)。不少人片面地以為書畫只要是“古”的或生成時間略久的就一定有收藏與經(jīng)濟價值,抑或正是當今眾書畫經(jīng)銷商們“功利性營銷”所產(chǎn)生的后果。
鑒于如今在市場上不論名氣大小和藝術(shù)水準高低的舊書畫均有市場行情,因此就有人專造佛像或祖宗像之類的贗品。此類偽作有一些共性:一是一般尺幅都較大;二是畫工以線描為主;三是敷色較為濃重;四是每一成品的裝裱外觀大同小異,畫件都很陳舊,甚至于畫內(nèi)畫外還有不少污漬與蟲洞。
署為“清代佚名”《水月觀音》的圖3成品,起初是在北方某拍賣行2006年秋季拍賣會投拍時,我就感覺出它不可信賴,近些年我在各地鑒寶時接觸過很多同類型的畫作。我個人認為,這類成品可能不是一個人畫的,而是合作完成。突出的細節(jié)在畫中觀音的臉形,它就像是由一個“模子”重復復制出來的狀態(tài),否則其用線與造型就不可能會如此刻板和類同。其實它們均是模仿元、明、清時期宗教題材的道釋畫。圖4是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元人作道釋畫,它是真實的古代佚名作品。比較起來,假的佛像或祖宗像之類成品的線條勾的較為僵硬;造型把握不夠生動正確,或多或少有些走樣,全畫總體都缺失足夠的莊嚴肅穆感;且色彩多數(shù)都很艷俗以及做舊痕跡明顯。嚴格說,圖3與圖4兩張圖,真作與偽作在藝術(shù)質(zhì)量與氣息上可謂天壤之別。據(jù)知情者透露,當今在國內(nèi)某地有著就像當年制造“蘇州片”、“長沙造”那樣,專門批量生產(chǎn)佛像或祖宗像之類贗品的作坊,然后將成品源源不斷地銷往國內(nèi)各地的字畫銷售場所。
辨識上述這些以挖款、章與仿造佛像祖宗像類型的成品,我以為擺正收藏心態(tài)至關(guān)重要。不論我們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看藏品,都應排除功利與“想入非非”,唯有靠學術(shù)與真知灼見才能做到真?zhèn)卧u定工作。順便還要在此提到的是,近兩年我多次在拍賣行目睹有的古代畫作入拍時,畫上明明有題款,只是由于字數(shù)少或者寫得小,且寫于不起眼的位置,就被署為“佚名”,十足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從事書畫收藏不能掉以輕心!
地址:蘇州市吳中區(qū)吳東路·北港路198號,東南環(huán)交匯處往南800米
品鑒熱線:0512-66056222
網(wǎng)址:http://www.no937.cn
官方微博:http://e.weibo.com/suzhouguwancheng
官方微信平臺:suzhouguwan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