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中期和田玉雕件 吉祥童子
清代制玉工藝是繼漢之后的又一個鼎盛時期。然而清朝建立伊始,政權初立,百廢待興,從皇帝到文武百官到平民百姓都提倡簡樸的生活作風。琢玉,耗工費時的“奢侈品”工藝,也就進入了基本停滯的狀態(tài)。這時的清政府對新疆地區(qū)的管轄尚不穩(wěn)定,和田玉料來源常常受阻,也限制了琢玉業(yè)的發(fā)展。勵精圖治,清政權逐漸穩(wěn)固,經濟日益復蘇??滴鯐r,琢玉工藝發(fā)展迅速,到乾隆直至嘉慶時期已是一派繁榮的景象,琢玉業(yè)展示出輝煌的成就。
清代琢玉對玉材質的選用要求比較嚴格,主要采用新疆和田地區(qū)和葉爾羌地區(qū)所產的優(yōu)質玉料,品種包括青玉、碧玉、白玉、黃玉、墨玉,等等,其中以白玉最為當時所注重。所制玉器樣式紛呈,依其用途可分為九大類:冊寶類、神像類、祭器類、佩飾類、陳設類、文玩類、器皿類、用具類和鑲嵌類。清代宮廷用玉直接受內廷畫院藝術的支配和影響,做工嚴謹,一絲不茍。在雕刻上,常借鑒繪畫、雕刻等表現手法,汲取傳統(tǒng)的陽線、陰線、平凸、隱起、起突、鏤空、立體、俏色、燒古等多種工藝,融會貫通,綜合運用。玉器有小如玲瓏剔透的佩飾,大至宏偉壯觀的玉山,可謂鬼斧神工精美絕妙。
和田玉掛件“吉祥(象)童子”藏于蘇州古玩城三樓秦月軒(吳中區(qū)北港路),是清代早、中期之作。琢玉匠師采用圓雕手法,用一整塊和田玉籽料雕琢而成,所雕為一只象和一個小童。象微蹲,露出圓腹,扇耳自然搭于兩頰處,頭微向左偏,象鼻卷起,象牙前突,身體肌肉線條明顯,富有質感。小童則攀于象身右側,渾圓腦袋微微上揚,手握掃帚狀東西,似乎在為大象清掃灰塵,衣著紋路亦細膩流暢。大象神態(tài)愜意,小童憨頑靈動,極富神韻。雕琢細致,精巧玲瓏,陰陽線條處理恰到好處,和田玉質溫潤精良,包漿油亮,品相精美,屬不可多得的收藏精品。